问题:周易大师的周易意义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减少犯大的过失。学《周易》贵在能「知几」,机者念头起动几微之间,心念一动即加以察觉。学《周易》可以趋吉避凶,在念头起处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灾祸有一点端倪时就及早调整心念行为,让灭祸消弭于无形,自然能趋吉避凶,远离大灾大祸。上等智力的人学周易,可以进一步学形而上之道。
「无大过」的大过指的是什么?就普通人而言,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误犯,例如过失、损人等。若就修道的人而言,凡是心不在道,就是大过或无意中说了不合道理的话,或无意中做出令人恼恨的事,就是大过。
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是天生圣人,圣人方能无过。孔子自认是经过好学而知道圣人之道,既是修养学习来的,偶而难免也会犯无心之过。学周易穷理研几,在心念几微处用功,一生不好的念头,便立即制止,不让这一个恶念迁连不断,现于行为,故无大过。在易系辞下传,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研易就在精微处用心,最精微的地方莫过于念头,在念头处观察。孔子门生中唯有颜渊接近研几的功夫,系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所以孔子曾对鲁哀公、季康子提起在所有学生中,就属颜渊最好学,他有知几的功夫,能察觉到念头的起动,一有过即时制止,所以能「不迁怒、不二过。」
学道之人先学无大过,进一步连小过也要除去。常人一举一动多有犯过。若学着观察念头,恶念一生即予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过。儒家的经典礼记首篇「曲礼」是记载委曲说礼之事,食、衣、住、行,各种生活细节都订有规矩,若一举一动不违背「曲礼」,也可以少犯一些过失。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体悟得天地人事现象背后的隐约轨则,他发现在无穷变化中有一不变的太极,由此而生两仪,两仪再变生四象,四象演化为八卦。再经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发扬诠释,使得蕴藏无限究竟智能的易经,后人可以一登堂奥,一窥天地之妙。我们只要依经文玩占观象,从中温故知新,也能领略天地人事间的道理,掌握心念行为,一一复归于礼,自可趋吉避凶,克念作圣。
《周易、易经》是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应列为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文中说道:中国古代应该有五大发明,过去大家只知道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却偏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智慧发明,就是《周易、易经》智慧的重要发明。华夏文化精深,源远流长,璀璨多,四域生辉,在这大海般辉煌灿烂的文化宝藏中心,绽放着一朵奇葩,散发着奇光异,以至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它就是《周易、易经》。
问题:周易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人的意义是什么呢?能回答么?想通就是一样的,不同的人,活着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是坚持的东西有相同的,相通的,原则,易在万千世界方方面面有着不易人察的应用,对于不同的方面意义不一样,但是同样有着基本的原则,不变的东西(不易?),对于个体而言,你自己所坚持的就足以认为是易的意义了,莫不是研究国学的想找到群体意义的易经?难哉!
问题: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如果马克思疯狗主义被彻底唾弃的话。
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制度确立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的生活原则(人与自然和谐)。
有从汉符号(文字,数字)武术,和中医,诗歌,绘画,农、工、商。吃、穿、住、行作用。
问题:中国科学院:《周易》的意义在哪里?
《周易》的意义在哪里?这一问题有很多层次和很多方面的解答。然而这些回答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周易》记录了古人对现实存在的观察和描绘。《系辞上传》的开篇词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上古先民的眼前状态:在他们眼前展现出的是辽阔的苍穹和无边的大地,或丽日经天,或风云色变,形态各异的山川大泽以及生存于其间的各种生物…… 《易经》的文字简略古奥,但我们仍然可见其中大量对生存环境———各种自然现象,和生存本身———生产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的记述。我们不禁对古人恢宏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感到震惊!他们正如《贲·彖传》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或许有人认为,《周易》记录了古人对存在的观察和描绘,这一结论未免太简单。其实不然,因为这是《周易》万古长青的奥秘!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无论它的建构多么精美,逻辑推理多么严密,当它的大前提被推翻之后,整个理论大厦便轰然倒塌,成为一片断墙残垣,仅供后人凭吊。而《周易》却是推不倒的,因为它的基础不是虚构的命题,而是坚固无比的存在本身,所以它永远耸立着,向后人昭示着。 《周易》是对存在的描绘,用《系辞下传》的话来说就是:“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也就说《周易》各卦是一个个关于存在的模型、图式,而六十四卦汇集成为整个宇宙的模型。这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研究“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用大众都能听懂的话来说就是,真理为什么普遍必然有效,放之四海而皆准?康德指出归纳法是不完全的,它不能穷尽所有的事物;演绎法的结论包含在大前提之中,它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由此看来,这真是一个困扰人类的难题!而《易传》却认为易理是颠扑不破、放之四海皆准的,《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从这些话中我们看出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周易》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周易》用的是模型,从形式逻辑上来说就是类比法。类比法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不须穷尽一切,而又能产生新的结论,归纳法、演绎法不能解决的问题,类比法或许能。即便到此为止,《周易》已经很伟大了,因为它为人类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类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然而这对《周易》来说还不是最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周易》并不是简单的类比法,它有着自己的逻辑,因为它难以用西方逻辑归类,故学者称其为易学逻辑。易学逻辑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并不是简单的,感知伴随着知性结构的确立,否则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就是一片混乱,天是地,地是天,山是水,水是山,或光怪陆离,或混沌怪诞。同样,《周易》对存在的摹写、描绘也不是简单的。首先它存在着一个分类的问题,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系辞上传》所说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存在是无限的,而《周易》只有六十四卦,那么就必然产生了哪一卦代表哪一类事物的问题。《说卦传》列举了八经卦所象征的一些事物,其中有些可以被我们所理解,而有些在现代人看来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不属于同类事物。《周易》卦象的分类到底遵循着什么原则?值得深入研究。要么是古人的知性结构尚未确立,思想混乱;要么是《周易》揭示了某种隐秘的统一场的内在逻辑。 从每一卦的内部来说,《周易》也不是卜筮资料的简单汇集,正如《春秋》有微言大义一样,爻辞的内容也有自己的逻辑。《系辞下传》曾总结了一些爻辞的规律:“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也就是说,初爻说的是某一事情的最初情形和人的初衷,上爻说的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结局。在《周易》中,超越于某一事物之外,或发展为事物的反面,亦属于典型的结果。第二、四爻同处阴位,有助理之功,但二爻居下卦之中位,远离第五爻君位,所以多得赞誉;四爻近君位,故多恐惧。三与五皆为阳位,但三处于下卦之极,乃诸侯之位,故多凶险;而五处于上卦之中位,乃是君位,刚毅中正,故多能建功立业。爻与爻位以及两爻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如是否得中、得正,以及比、应、承、乘的关系,其中的含义又依各卦的基本意义而产生进一步的变化。 让我们再放眼整个六十四卦,其中的逻辑关系就更为复杂。汉易象数学创立了阴阳二气说、五行说、八宫卦说、九宫说、十二辟卦说、纳甲说、卦变说、卦气说、方位说、爻辰说、飞伏说、升降说、旁通说、互体说等等,构筑了一座宏伟精美、令人眩目的象数学大厦。其中有些说法在《周易》中就可见端倪,有些说法则是依理推演。 从某种意义上讲,易学类似于围棋。试想,当尧帝发明围棋,用以教育不肖子丹朱之时,他是否已经知道围棋在后世的一切发展变化?这个问题属于神性思维,可惜我们只是人,不是神,我们只知道现在的围棋艺术已与古时有很大不同,并且必将不断地发展。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现在的围棋仍然是围棋!它在本质上与古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是依据棋理的规律而变化的。同样,易学研究也应如此,我们必须恢复、揭示《周易》的历史真实,遵循其逻辑规律。独立发明是一项有益的智力活动,但与《周易》无关,可能也比不上古人的智慧,要牢记《周易》是对存在的摹写、描绘,只有最真实的,才是最深奥的。生命启示录 《周易》的意义有很多,但有一方面不能不提及,就是《周易》经传中都有很多关于品德修养的内容。尽管古史辨易学指出、纠正了经学解易的泛道德化倾向,但这些内容仍然是一个事实。 例如,《易经》的《谦》卦赞美了谦虚的品德,《无妄》卦反对邪妄之行。《恒》九三爻辞云:“不恒其德,或承其羞。”也就是说,人若不坚守道德,就可能落到羞耻的困境。《涣》九三爻辞云“涣其躬”,是以洗浴比喻增进品德;九四爻辞云“涣其群”,是进一步比喻以优秀的品德教育广大人民,相当于《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从“涣其躬”到“涣其群”,也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路线。《既济》九五爻辞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意思是说品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祭祀,品德才是生命的本质,它与人类的境遇有着直接的关系。 《易传》中品德修养的内容更是俯拾皆是,《乾》、《坤》两卦的《大象传》所言“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更是为大家耳熟能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象传》用“君子以”的句式,将某种自然现象与品德修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统一起来。 中西方思想哲学的特点有很大不同,西方哲学逻辑严谨,这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之间的辩论风气有关,所谓辩证法,原先不过是辩论的方法而已。中国的圣贤们却很少辩论,战国时期的孟子,为反对异端,不得已而辩之,结果落下好辩之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形象。那么中国的圣贤干什么呢?他们通过不断地增进品德修养,使生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大有·大象传》中“顺天休命”的“休”字,乃是美善之意,这里用作动词,意即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因而他们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他们的精神纯粹专一,对事物及其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现代人追求的是智力,古代圣贤追求的是智慧。智慧和智力有着本质的不同,智慧是一种更加综合性的东西,它与品德有着直接关系。西方学者喜欢将中国古代思想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若能深入了解,其实也不神秘。试举一例:若一超强大国征服一弱小国家,双方实力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若以智力计算,其结论不言而喻。但若在圣贤看来或许不是如此,道义的力量是强大的,失德的一方终究会陷入困境。这种对命运的洞察和把握看似神秘,其实也简单。
问题:周易有多少卦
周易有八八六十四卦。
问题:《周易》一共有多少挂
周易是易经的一部份,是易学理论的实践和运用,产生于周,故称周易。周易卦由上下卦组成一个完整的预测卦。上下卦分别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组合而成,故为八八六十四卦。起卦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的起卦方法是《卜筮正宗》的铜钱起卦象法,以“钱代蓍法”。除些六爻卦外还有梅花易数,但卦也就只有六十四卦。
祈福/恭请圣物
如部分已经请完,可根据需求推荐同款!
温馨提示:
1、本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