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who有周易(易经)的全文翻译
饮水思源,本书之能出版,不得不再向台东叶隆雄先生致谢。古往今来,千里马多
不胜数,而伯乐却仅一人。叶隆雄贤伉俪与我素昧生平,竟慨然将其座落于都兰山下的
别墅借住。近两年来,我率同弟子,闭门耕读,不仅鲜与外界往来,也从未与居停交际
应酬,叶先生伉俪全不以为忤。
有人谓,此小惠也,岂不见大德之士捐资亿万,兴办福利之壮举焉?夫水之为水,
可拯救饥渴于大漠荒原,可灌注名园以踵事增华。时人独钟ABCD,轻忽之乎也者,为博
美人一粲,黄金千镒无悔;今中华文化面临存亡,竟然一缕甘霖难得。
二十年前,全盘西化之信仰者,咸认信息时代的到来,中文势将被淘汰。曾几何时,
中文计算机已成为时代的宠儿。如今功利主义的崇拜者,将中文计算机视为牟利之本,
我则以之作为文字处理的工具,工具既得,自当进而为文化奋战也。
唯不幸者,我生于「乐将杭州做汴京」的时代,除了国号不能更名为「金」,实则
连山川大地皆已镀金殆尽。在以往,封建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安定,还要以文化的传承粉
饰太平。在今日,人民为主,人心唯金是问,金沙江早已泛滥成灾矣。
我抗金难胜,既不甘「降金」,却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若非叶隆雄贤伉俪适时伸出援手,我早已「乘桴浮于海」去了。
寄居蟹尚有待潮水之助,在台湾恩益禧公司总经理松井隆先生以及研发部经理白惠
方大力支持下,一项技术转移的计划,使得我们在两年之内,生计无虞。加上曾为诠脑
公司设计手持式计算机,也小有进益,遂得以安心从事研究工作。
为此,我交出了一份成绩单,除了中文字库及自然语言外,计出版了《老子止笑谭》、
《智能之旅》第一、二集,以及这本《易经明道录》。在明年之前,计划中还要出版
《智能之旅》第三集有关中文计算机的史实,以及《巴西狂欢节》、《东尼、东尼》、
《易理探微》、《新易》及《智能学九论》等书。
在计算机技术上,将是弟子们出道的时机了,封家麒的手写辨识、印刷文字辨识等
系列产品即将问世。王传宏的动态数据库、全文索引、学习系统也将出炉。明年也将是
自然语言与多媒体结合的关键,如果成功了,即将大规模地从事「界面文化」的工作。
那是利用计算机工具,将书籍中之文字数据,转换为视听讯息的影像,可作为原始数据、
格式数据,也可转成电子书籍、录像节目等产品。
《道德经》与《易经》,是中华文化上两颗明亮的钻石,前者揭橥人性与自然的互
动真相,后者阐明宇宙时空的结构。真正懂《道德经》的人,也就是实信的人,而唯一
证明其「懂」、「信」的验证标准,就是其生活的方式。也就是说,真懂《道德经》的
人,一定是身体实践。否则口中把《道德经》倒背如流,而生活行为则与所知大相径庭,
那么,《道德经》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知识」而已。
懂《道德经》者如斯,懂《易经》者更属凤毛鳞角,连大圣人孔老夫子都说:『加
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偏偏坊间书店中,易经丛书是道道地地的汗牛
充栋,人人都以易谈易,反正大众都自认不懂,究竟谁懂,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被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也就成了当今印刷术昌盛的
明证。君不见稍具规模的书店中,都有「易经专柜」,其中有文、有图,更有图文并茂
者。其内容都已经「白话」化,甚至于力求「儿童」化。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陆近
年来掀起了一股「研易风」,据说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卷入其中。
表面上看来,这种易经热是文化的契机,我却认为,若不能将这股力量导之于正,
则又将是文化上的灾难。因为大陆的研易之风,很可能系一种心理苦闷的发泄。在数年
前有位邵伟华先生以易卜出名,也有一些人因而获利。中共本以群众运动起家,加上人
多,很容易聚息成风,言者无意而听者深信,三三两两、口口相传就成了力量。前一阵
子的功夫热、特异功能热,以及目前的易经热,无不如此。
功夫也好,特异功能也好,信或不信,对中华文化并无损益。《易经》则不然,古
人推崇为「天人之道」、「宇宙的真理」,今人却在蒙然无知的状况下冒然投入。尤其
是几十年的文化断层后,年轻人的古文基础薄弱,对儒家思想以及天数象术等,几乎一
无所知之下,怎能期望在沙漠之中,立即开出一片新绿?
《易经》之珍贵,在于四端:一为儒家伦理的理论基础,其道统由文王、周公、孔
子一脉相传,至程颐、朱熹发《周易》为理学之源。而今儒学不兴,伦理沦丧,在崇尚
权势实利之大环境下,若干大陆出版之「白话易经」,无一不是冠以科学之名而大作文
字游戏,完全丧失了《易经》的内涵。
其次,《易经》是象术之总汇。上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之鬼谷子,下至孔明、邵康
节、刘伯温等,无不以易象作为知过去、测未来的工具。然在中华文化中,「山医命相
卜」五术,往往受到儒教正统主流的排斥,五术之信仰者,始终只能终了山林,而难登
堂奥。
第三项,则是易卦的分类法则,易是以阴阳两种观念,作相对的二元分类。过去没
有信息处理的观念,前人往往忽视了分类的重要性,以致于二元分类始终未受到应有的
重视,直到德国的莱布尼兹发明了二进制法。(据他所言,此观念是来自《易经》的启
示)。今日的计算机,就是利用二进制理论,以机械或电子的开与关两种功能而实现的。
最后一项,则是思维理论的阐扬。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很实际的民族,重实务
而轻理论。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有别于科举中人)所读的书中,就少不了
《易经》。实际上,《易经》是「水平思维」以及「垂直思维」的模板(两种思维方式
之总和,即为「抽象思维」)。儒家义理可以说是水平思维,而在象数及分类的应用上,
则相当于垂直思维。所以凡是通晓《易经》的读书人,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属于神话
式的传奇人物,任何能掌握抽象思维诀窍的人,当然能够超凡入圣。
我曾赴大陆教学三载,深知其人多势众,发展之潜力无限。但是,由量变到质变,
有其必然的过程,尤其是在思维上,人们观念的形成,是与心理的自由度成正比。大陆
在国家稳定的优先要求下,思想箝制必不能轻废,否则一放必乱,一乱必亡。所以,此
时之「易经热」,在缺乏全盘的认知下,很可能的社会导向
问题:对周易的理解?
“周易”一词的出处及原理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周易>>简单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周易》的由来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 小篆:易 ”,《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周易》的内容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天健 坤地顺 震雷动 巽风入 坎水陷 离火丽 艮山止 兑泽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满意请采纳
问题: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是同一个东西来的
问题:周易的基本理论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问题:易经与周易有什么区别?
《周易》就是《易经》,两者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问题:易经和周易有什么区别
《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易”有变易(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相对永恒不变)三义,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为伏羲氏和周文王,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原意是为易经做注释的,称为“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结果,可以说,《易经》是伏羲氏,舜帝、周文王、周公及孔夫子五位圣人合作的结果。[1] 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2] ,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3]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传说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是建立在“乾坤一元、阴阳相倚”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693/5404041.htm?fr=aladdin
祈福/恭请圣物
如部分已经请完,可根据需求推荐同款!
温馨提示:
1、本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