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出土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祈福 原庙恭请,如已请完,可根据需求推荐同款!

马王堆出土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10多种帛书,共20余万字,黑墨书写,字体为小篆和隶书,是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的作品。

    这些帛书包括《老子》抄本两部,《老子甲本》为汉高祖时的抄本,《老子乙本》为汉惠帝时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名《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另有《战国策》一部,约1.2万字,大部分内容是今本没有涉及的。还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与今本不同。帛书中有整部佚书,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28篇,是记载战国时期苏秦、苏代等人的言行,约1.1万字,大都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校证有关苏秦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

    有关科学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它反映汉代天文学已达到的水平。

    问题: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于1972年8月出土,测得尸体的14C的含量是活体的78%。问这古墓的年代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达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图集(19张)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揭开椁板,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在淤泥的覆盖下,每件物品都如新的一样。 就在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文物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出现了,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漂亮的漆器,打开盖子,在场的人都不由瞪大了眼睛。侯良回忆说,那天盖子揭开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北京来的王予予喊:“哎呀,这是2000多年的藕片啊!”这么一喊,大家都挤上来看这稀奇的事,他怕挤坏了,慢慢端到中间赶快去照相,就这么一端一放,漆器里就剩下几片了,等放到汽车上马上送回来时,哎,没有了,变成一锅汤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烂的东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让神奇的景象转瞬即逝呢?这时的人们还来不及思索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琳琅满目的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取出墓坑,最后只剩下了墓主人的栖身之所。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 墓主人终于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 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几个字,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样。根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初期,而地方志里关于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墓的说法是错误的。出土文物(3张)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绘漆棺,色泽如新, 马王堆汉墓的绘漆棺
    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马王堆汉墓遗址
    墓主人的历史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编辑本段内部结构
    墓葬形制
    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土丘,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1号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长19.5米, 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填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约达1万多斤,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1号墓的白膏泥堆积既厚又匀,封固严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外两座墓,特别是 2号墓,则因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墓内的保存情况较差。
    棺椁结构
    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的差别。1号墓的庞大椁室和4 层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约用木材52立方米。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下置垫木和两层底板,再树4块壁板和4块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绘棺,饰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第3层为朱地绘棺,饰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 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的羽毛贴花锦。3号墓的椁室南边箱多一纵梁。套棺3层,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装饰,内棺则在加帛束之后满贴以绒圈锦为边饰的绣品。 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来,结构和 1、3号墓有所不同,椁内置2层棺。
    女尸及其衣衾
    1号墓的女尸经病理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2100年,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并且 马王堆汉墓中的女尸
    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1]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临床医学检验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而病理解剖时,在女尸肠道中发现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的心绞痛,让这位享尽荣华富贵的老妇人撒手西寰。 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关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防腐剂,由何而来有不同的说明。考古学家发现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体,怀疑用了酒精,可能当时确实有防腐剂,也可能是在尸体出殡时盛放冰块,或用香汤沐浴,擦拭身体,而留下的。尸体重量却比原先轻了一半,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尸体自身的水分。但此种发现经过考证并不可能,因为那些棺液总共80斤,而尸体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等同身体重量的尸水。 关于这些液体的真实来源,仍旧是未解之谜。
    编辑本段随葬器物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遣策”竹简
    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 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1号墓“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概顺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种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鱼类),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扇、席和土质、木质的,但没有提到尸体的衣衾和相当数量的木俑。简文所载与墓内所出实物虽有一定的出入,但两相符合者仍然较多,因而根据简文便可确定某些器物的名称。3号墓所出“遣策”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相同外,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物,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两壁的帛画大体对照起来。
    绘帛画
    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绘帛画,保存完整,色 绘帛画
    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2]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认为,“遣策”简文中的“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这种帛画。两墓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3号墓棺房悬挂的帛画,西壁保存较好,长2.12米,宽0.94米,绘车马仪仗图像,画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几百匹马和数十辆车;东壁的帛画残破严重,所绘似为墓主生活场面。
    纺织品和衣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帛书和医简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
    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诸子: 《老子》甲本([3]附佚书3篇)、《老子》乙本 《九主图》、《皇帝书》、 兵书: 《刑德》甲、乙、丙3种 数术: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 方术: 《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 地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其中发现的甲、乙本《老子》,为我们现在所见最古的版本;发现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书;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医书.预计在2012年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内容.
    乐器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1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乐器
    瑟[4],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还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漆器和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计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编辑本段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保护
    “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辛追遗体保护良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软骨组织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显示,老太太的骨质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还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情况的“体检报告”。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召开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搬迁到新的陈列大楼,为了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以后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同意,特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专家对女尸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 这份“体检报告”指出,通过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30年来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还从单独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机玻璃棺内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细菌和霉菌培养,所检对象均无细菌生长,也没有分离出霉菌。 在无菌条件下,还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肤、小腿肌肉组织、肝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体的外形、肤色无明显变化,皮肤仍具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 目前,辛追遗体已经搬到湖南省博物馆新的陈列大楼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置放着大型棺椁,周围还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当年沉睡两千多年的地下环境。 尽管如此,“体检报告”还表示了一些担忧。罗学港教授对记者说,已故的周恩来总理希望将马王堆女尸至少保存200年,但现在还只保护了30年,如何在将来的1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防止蛋白质降解,防止骨组织脱钙、防止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等,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所面临的艰巨课题。 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定期对女尸进行检测和科学研究。”

    问题: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什么?

    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地面上原来残存有两个土冢,高10余米,相传为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及其家属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此处还曾被认为是西汉长沙王刘发葬程、唐二姬的“双女坟”。这个墓地究竟是什么时代的?墓主是谁?其身份地位如何?这些谜团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这个墓地进行了发掘。揭开了谜底,原来马王堆两个土冢下面埋藏的是3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而其中的印章、封泥和木牍等文字材料,准确地反映出墓主的姓名、时代、身份等情况。特别是在1号墓中出土的一具女尸,保存完好,年纪约50岁,俗称为“马王堆老太太”,更使马王堆汉墓名闻天下。

    马王堆3座墓葬,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1号墓的墓坑最大、最深。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保存都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椁室内分棺室和4个边箱。1号墓的椁室最为庞大,内置套棺4层。3号墓椁内置套棺3层,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椁内置2层棺。

    1号墓填塞的白膏泥最厚而且均匀,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封固严密而形成恒温、恒湿环境,从而使埋葬2100多年的女尸得以保全。女尸放在锦饰内棺中,仰身,脸上覆盖丝织物2件,身着衣、衾被等共20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9道,再在其上覆盖2件丝绵袍,出土时浸泡在约80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这种棺液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女尸身长1.54米。体重34.3千克,与“木乃伊”不同,是与新鲜尸体相似的“湿尸”,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然相当完整,而且结缔组织等细微结构保存也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病理检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死于胆绞痛引起的冠心病急性发作。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放置于棺室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盛满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座墓均出土绘帛画。3号墓还出土帛书和兵器。

    1号墓出土帛画1幅,3号墓出土帛画4幅。其中1号墓和3号墓各出土1幅覆盖在内棺上的绘“T”字形帛画,二者的形制、构图和内容都相似,均长2米多,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的旌幡。画面的上、中、下三段分别象征天上、人间、地下。两幅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这与实际墓主情况相一致。3号墓椁房东、西两壁还各挂有一幅帛画。分别绘车马仪仗和墓主生活场面。3号墓出土的另外一幅帛画《导引图》,上面绘有40多个人物的各种运动姿态,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生健身运动由来已久。

    l号墓和3号墓分别出土了大批保存完好的竹简。其中1号墓出土312枚,内容均为墓中随葬品的记录,传统上称这种竹简为“遣策”。3号墓除出土410枚“遣策”竹简外,还出土医书简200枚。此外,3号墓还出土20多种帛书和3幅地图。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除《周易》和《老子》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这是中国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3幅地图为《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和园寝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实用色地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丝织品绝大部分放置在竹笥中,种类主要有绢、绮、罗、纱、锦和绣。这批织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其中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堪称绝世精品,是当时缫丝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的发现,证明起绒技术最早在中国发明。而印花敷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随葬大量流光溢的漆器是马王堆汉墓的一大特色。漆器共500余件,多为木胎,少数为夹纻胎。种类有鼎、壶、盒、卮、勺、耳杯、盘、奁、案、匕、几、屏风等。纹饰主要为云气纹。一些漆器上书写有“轶侯家”、“君幸食”、“君幸酒”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如“四斗”等。漆器在汉代其珍贵程度远在铜器之上,有“一文杯得铜杯十”的说法。马王堆汉墓出土如此众多的漆器,足见墓主生前生活的奢华。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一批乐器,1号墓出土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出土瑟、竽、七弦琴和六孔箫。竽、竽律、琴和箫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的瑟。

    根据考古发现,并参考文献记载,马王堆汉墓墓主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在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了“长沙丞相”、“轶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该墓墓主应为史书所载的第一代轶侯利仓。而1号、3号墓分别是他的妻、子之墓。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仓一家的墓地。它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沉寂于地下2100多年的古墓打开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那具不朽的千年女尸一并陈列在古城长沙,述说着长沙国曾经辉煌的历史与失落的文明。

    问题:马王堆汉墓的出土过程

    1951年冬,考古学家夏鼐来到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他根据自己渊博的考古学知识判断是汉代墓葬。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了这片土丘,确认此地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1961年,湖南省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1971年底,为响应“战备”动员,位于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1年12月30日,有关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和申请,希望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馆负责,长沙市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当地驻军也参与进来。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发现的是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消失了。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揭开椁板是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珍宝。
    就在考古队员提取文物的时候,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1973年9月,国务院批文准许继续发掘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11月18日,二、三号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了。12月14日,三号墓首先清理完毕,其中出土的大量帛书是此墓中最有价值的文物。此墓中的三层棺都已开裂,覆盖包裹尸体的衣衾严重腐朽,尸体仅存骨骸。1974年1月13日,二号墓发掘结束。发掘结果表明,二号墓在唐代就已被盗,后又经多次盗掘,破坏极为严重,棺椁倒塌,大量文物被毁,墓主人的遗骸散乱不堪,实在令人痛惜。不过细心的考古工作者还是从墓室泥土中筛出了3枚印章,上面分别刻有“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字样,对于确定墓主人及墓葬年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玉质印章上以篆体阴文刻有“利苍”二字,为利苍私印;另外2枚为铜质官印,鎏金、龟钮,分别刻着“轪侯之印”和“长沙丞相”的篆体阴文。
    据《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记载:“轪国,七百户。汉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长沙乡利仓为侯,侯第一百二十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轪侯黎朱苍,以长沙相侯,七百户。二年四月庚子封,八年薨。”《史记》与《汉书》所记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第一代轪侯名字有别,分别为“利仓”和“黎朱苍”。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印章,与《史记》相互佐证,当时“仓”与“苍”可以通用,证明二号墓墓主确实是第一代轪侯、长沙异性诸侯国丞相利苍。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马王堆出土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

    问题:马王堆易经原图

    用红绳子编织,上面最好有两个玉扣
    我就是这样的
    感觉还不错,在朋友中还算好的呢
    祝君愉快!!

    问题:详细的解释易经?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神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3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韩仲民《帛易略说》;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第六辑,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一部学术专著。1994年在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十分丰富。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后者如京房、邵雍等。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易学精神唐、宋以后的易学研究,应该说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说。这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数”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与后果。反之,也可由数理的归纳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来综合这三种内涵的意义,便可知“《易》理”之学,是属于哲学性的。“象”、“数”之学,是属于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完整的易学,它必须要由“象”、“数”科学的基础而到达哲学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属于纯粹的思想哲学,只凭心、意识的思惟观念,便来类比推断一切事物的。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综罗易学“理、象、数”的明辩。《礼记·五经解》中,提到易学的宗旨,便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所谓“洁静”的内涵,同时具有科学性周密明辩的作用。但在明辩理性之间,倘使不从沉潜静定的涵养而进入易学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锋,便会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经解》中,又说到易学的偏失,很可能会“使人也贼”。他独辟蹊径的研究出:“由乾、坤两卦开始,错综重叠,旁通漫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如果归纳卦爻内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内容,只有专长·坤·复·睽·家人·归妹·渐·姤·?·解·蹇·颐·大过·未济·既济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内在交互中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现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内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济、未济四卦,每卦各出现十六次。复由此类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间,除了乾、坤、坎、离代表阴阳的无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它的吉凶观念价值的构成,唯有[既济·未济]两个对待的现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昼未分以前,阴阳未动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体认大《易》[洁静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 .《易经》内涵自古至今,《易经》,历尊为《三玄五经》八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已是一部理智观测与思维整合的[大统一]经典。[易经太极图]描绘[有封]限条件的[自旋粒子反转互动易流]守恒,客观上,《易经》已创立[有封互动易流原理]的大自然法则。如将古今中外的理论·模型与思维,整合·提升与完善;则,科学大统。 无疑,这就是[一个完备的大统一理论]! [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这个理论必须能准确地描述大量的观测——这些观测是根据只包含少数任选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这个理论对于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言。][《简史》第10页]; [科学的终极目的是提供描述整个宇宙的单一的理论。][《简史》 第11页]; 太极球的[罗网],是道家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母体理论——[弦论]; 太极球的[精汽],是道家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母体理论——[一元论]; 太极球的[阴阳],是道家易经提供的单一宇宙本体理论——[二元论]。 基此,不拘一格地运用古今人类之大智大慧,将中华道家易经自然哲学、宇宙论,与近代的[宇宙学]·[量子引力论]整合;将单一理论[弦论]·[一元论]与[二元论],以[精]·[阳阴两精]行为的[弦]轨道作基准的、《有封自旋粒子反转互动易流》的[易经太极图]·[太极球]与[无极球]单一模型,凑建《原始虚空开阖阴阳易流模型》图解。祈求以此模型,试解自然之谜! 道家易经构建的优雅模型和描述大量的预言,远远跨越了人类五千年的时空,堪称人间一绝!这是中华思维文化之精髓!道家易经驾驭这一精髓,从古典哲学的必然王国,遨游到大自然自由王国。 无疑,中华道家易经哲学,是人类思维整合科学金字塔的尖顶! 《易经》的内涵,在于人类的思维遵循大自然的[有封互动易流法则],对现象和事件进行观测与整合的艺术和技巧。 以《易经》导出模型,求当今尖顶的[宇宙混沌]·[时空架构]与[历史求和]三大命题之解;如果,所求得的解之框架与[量子力学]相符,这就是科学。这是《易经》立下之丰碑! 无疑,《易经》的伟大意义与无限价值,在于《易经》是一座光芒四射·光夺目的(灯塔),在(洞引)中华子孙乃至全人类、遵循自然大法、努力探索和解决面对的三大命题:大自然之和·大自然医药·大自然社会。 正是:《易经》叠层擎日月,承铸中华伟丰碑!



  祈福/恭请圣物
  如部分已经请完,可根据需求推荐同款!



  温馨提示:

  1、本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双鱼是什么性格,双鱼座女生性格脾气
« 上一篇 2023年 5月 9日 上午2:18
日子属相对照表,农历每日属相查询
下一篇 » 2023年 5月 9日 上午2:18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